新闻中心

公司新闻
公司公告

地铁安检真不是“形式主义”

时间:2014年08月18日

地铁安检真不是“形式主义”

  (摘自南方都市报评论)从8月15日开始,深圳地铁将在所有站点全面恢复安检,安检级别也从以前的抽检变成了“逢包必检、逢液必检、逢疑必检”。此次安检级别已与2011年大运会期间的安检级别相近。(更多地铁资讯请@深圳地铁集团)

    其实,这些年深圳的地铁安检级别一直处于动态微调中,时紧时松。如今加大安检力度,必然对普通市民的出行带来一些不便,但安检的初衷还是为了打击犯罪、保障群众人身安全,特别是今年以来,中国多地发生了恶性的恐暴事件之后,相信大家对于安检措施,会多了一分理解,少了一分抵触。
    事实上,在2001年的9·11事件之后,不仅美国,各国都加强了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水平,以及相关地铁安检立法。比如,2009年,俄罗斯总统签署了预防铁路恐怖袭击综合治理方案,重点完善铁路系统反恐措施;为使维护地铁安全有法可依,莫斯科出台了地方性法规——《破坏莫斯科地铁使用规则责任法》。国内城市立法则有《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》、《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》,深圳这次收紧地铁安检,也算是正常部署。
    事实上,地铁一直是犯罪的高发地带,甚至是恐怖袭击的重点对象。这是为什么呢?
    因为地铁空间有其特殊性,容易“诱发犯罪”。心理学家奥尔特范在《环境与行为》一书中,分析了空间与行为的关系,其指出:秘密性、领域感和个人空间是影响个体安全感的评价指征。因私密性过多引起的孤独感和因私密性过少引起的拥挤感,均无法实现人们空间活动的最佳状态。当人们身处拥挤的地铁车厢时,会不由地自觉私密性过少,这样的人际控制结构容易引起安全感的下降。
    从区域性防控的角度看,在居民经常接触的熟悉社区,犯罪率通常不高。但在公共交通空间,乘客们彼此互不熟悉,缺少领域归属感,难以激发对地铁区域的管理热情与自治意识。而在私密性过少的公共空间又往往容易孳生防控漏洞,由于乘客搭乘地铁多是随机的,车厢内人员变化频繁,相互间缺少有效组织,难以形成区域自治,嘈杂熙攘的公共环境容易分散乘客注意力,弱化自我保护意识。
    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地铁安全感呢?这涉及地铁安检的有效性问题。很多人认为目前地铁安检不足以把危险因素排斥在地铁之外,甚至认为地铁安检是“形式主义”的花架子。
这就得谈到犯罪学里的“信息场”理论,多数犯罪决策是出于主体理性判断的结果。当对场信息群的评估判断表现为代价较小、收益较大时,预定的犯罪计划便将付诸实施。而若在犯罪场中分布对抗犯罪的信息群,减弱罪因刺激的强度并叠加抑制犯罪的信息暗示,则能削弱犯罪的可能性。所以,如果地铁里包括安检、警察巡逻等犯罪防控严密,等于向潜在的危险分子传达地铁空间警力充足、快速出击、严密监视、全方位巡防等有约束意义的信号群,这就能有效遏制不法者的犯罪意念。所以真的别觉得安检手段是“形式主义”。